(朱宇恒 吴伟丰)
文章简介:该文是对浙江大学新校区建设规划的详细介绍,文章刊登在2004年第二期的《建筑学报》上
一、规划设计
新校区东区概况: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塘北地块,距离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约9公里,占地总面积3200亩(213.3公顷),它处于杭州市西溪湿地的边缘地带,南临余杭塘河,北靠留祥路,东面和西面分别为规划中的光明路和紫金港路。整个东区水面面积接近总用地的五分之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新校区规划建筑总面积107万平方米,概算投资30亿人民币,计划容纳学生2.5万名。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工程于2000年10月被批准立项,12月批准征地。同年11月,开始面向国内外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招标。2001年9月正式开工,10月开始打桩,12月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开工。2002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共1.3万人顺利入住。
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现已有51万平方米投入使用,包括:公共教学实验楼19.2万平方米、外语教学中心4万平方米、软件网络学院2.8万平方米、风雨操场1.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16万平方米、食堂2.8万平方米以及金工、化学、生物实习基地49万平方米等。其它如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中心及人文社科教学实验用房等8.2万平方米建筑也将于2003年下半年交付使用。 一期工程建设内容还包括:3200亩校园的景观环境系统,道路系统,市政管网系统等。一期工程业已完成投资16亿元人民币。
二、建设目标与建设理念
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硬件设施齐全、先进、实用,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建设目标,从而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迈进了一大步。
紫金港校区东区的整体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一切围绕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进行设计和设置。在规划设计上罗致名师,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寻变化的建筑风格;在景观环境上突出大学校园的园林风格和特色,强调园林与主体建筑的互相渲染和烘托;在设施、建造上也充分体现出“四化”的建设理念,从而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氛围。
1、现代化
新校园首先要现代化。建筑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技术方法的变化,要体现出前瞻性,并通过高层次的文化意念、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功能配置来体现时代特色。
(1)在总体规划中的体现
新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教育体制民主化、教育过程终身化、教育职能多元化和教育结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更是全面提高素质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学习贯穿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传统的突出教学区、忽视生活区和交流活动区的校园布局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这次东区的布局结构上强调了教学单元与生活单元的有机结合,强调使用上的合理性。在总体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的强调对称轴线、两侧均衡布置、端部视觉中心(标志性建筑)收头的布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围绕中央生态带组织校园空间,建筑与道路、绿化、湖面、小岛、河流等环境浑然一体,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在空间特征的营造上摒弃简单的、二维的几何大构图的手法,以院落空间为主题,突出院落的空间规划,提出了大学园林的概念。通过创造复合空间给人以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并以院落为核心来协调建筑、道路、空间、植物、水体、小品等诸元素,组成大小不等、层次分明的几十个“园”的空间,进而由小园组合成大园,大园组合成校园。
在校园氛围的塑造中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融入杭州山水城市的概念,突出江南水乡的特色。同时强调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充分体现高校的特征,既有严谨的理性的科学研究,又有自由活泼的流派争论,反映了浙江大学“海纳江河、有容乃大”的气度,充分表达了浙江大学努力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简言之,校园不应是独奏曲,也不应是协奏曲,而应是起伏跌宕、振人心扉的交响曲,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享受。
(2)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各组建筑由不同的知名建筑师领衔设计,在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及建筑色彩上多样化,组团之间不求统一,但求协调。其中东教部分由何镜堂大师设计,底层基本架空,外墙以白色为基调,结合深绿色钢窗框,具有较明显的岭南风格;西教部分由程泰宁大师设计,外形庄重、淳厚,以浅褐色面砖贴面;学生活动中心由戴复东大师设计,造型大胆、新颖,一气呵成,色彩以白色面砖和玻璃幕墙为基调。图书信息大楼、计算中心等其他教学建筑则由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造型现代、大气,细部处理较为完善,具有较显著的地方特色。各组建筑的尺度和间距均围绕“园”的要求来设置。教学楼之间的间距有25米、40米、60米、80米和100米等多种,既满足了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建筑间距,又为营造不同尺度空间的“园”打下了基础。各建筑中注重半室外空间的设计,为师生提供课余时间的休闲交流场所。
建筑的建造标准体现出现代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达水平,教学实验用房单方造价为2000-3000元/平方米。建筑中注重人性化设计,各教学建筑内均设置了交流休闲空间和无障碍设施,设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电梯和卫生间等。广场道路旁的湖水深度也都控制在1米以内,以保证师生的安全。
(3)建筑设备
教学实验用房内设计采用了多种中央空调系统,其中采用冰蓄冷空调技术的中央空调系统既节能,又体现了生态的理念。多媒体教学实验设备、安保监控系统、高压配电自动计量系统、网络系统、通讯系统、直饮水装置、卫生间感应式冲水洗手设备和电梯,学生公寓配备了热水供应系统,食堂配置了自动米饭生产线。这些设计既反映了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也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同时也满足了当今世界对大学的要求。
(4)建筑材料与技术
在建造中大量采用了大跨度预应力结构技术、膜结构技术、预制管桩基础和钢结构等先进技术,如风雨操场、学生活动中心。在建筑室内装饰中大胆采用中高档装饰材料,如吊顶采用了各种铝材和硅钙材料,地面采用了石材、地砖、塑胶、地毯、网络地板,外墙采用了面砖、铝材、幕墙(点玻、隐框)玻璃和塑铝窗。
2、网络化
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校园内部交通、环境、设备要实现网络布局,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方法也要适应网络化的要求,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流通,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发挥新浙大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因此,建筑布局打破了以系为单位相对独立分散的格局,而以若干单体组合形成网络化的建筑群,为宽带网和多媒体平台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1)道路交通网络
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为了解决中心教学区的交通问题,机动车干道往往深入校园中心,易导致人、车合流,造成交通混乱。在东区的设计中,以车行环线围合中心步行区,并连接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心区的整体性,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流线体系:24米宽双向四车道环形主干道:为正常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主通道;组团之间的次干道:为自行车、行人及特殊车辆通道,部分可供机动车入库;建筑之间的园内通道:为自行车入库和行人休闲通道;
另外,各建筑底部均设半地下层,主要供自行车停放及部分机动车停泊,比较符合国情、 校情。
(2)供电系统网络
由城市变电所通入,各组团设配电间,实现一万千伏安双路高压供电,组团级配电间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控制、自动计量。
(3)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
各教学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中心和学生宿舍均设计安装了校园局域网,并可以与校外网络互通,实现了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
(4)水体网络系统:
水作为江南文化的灵魂,在空间的开合中可以串起各空间景观。整个校园对原有水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校园的水际空间。外部城市水系与校园内的湖、塘、池、河、溪通过护校河连成碧绿的水网,建筑物、小岛、植被或浮在水上,或倒影水中,相映成辉。
(5)生物网络(生物链)系统
植物——有陆生、沼生、水生;
动物——有飞禽、走兽、游鱼。
(6)其它管网
上水、下水、煤气、蒸气等自成网络,与城市衔接。
(7)可持续生长
作为高等院校,其自身的发展是永不停息的,所以更应注重发展上的可持续性。东区教学建筑网络式的结构为校园提供了有机生长的脉络,可以在建筑网格内部发展,也可以在功能区的边缘沿着现有网络方式继续生长,而不破坏校园的总体格局。
3、园林化
提出并实践了大学园林的理念。 新校园的校园环境要向园林化方向发展,以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园林空间创造出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情怀,能陶冶人性、激发灵感。
东区所在之处,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而设计围绕水来作文章,利用原有水系,将水系的营造与各功能分区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心景观区域和护校河水网,突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文化,秉承浙大百年的历史文脉。
校园建筑是园林中的建筑,建筑与园林的尺度有25米、40米、60米、80米、100米等,不同的空间为园的建设提供了条件。以园为规划建设为切入点,园在房中,房在园内,房中有园,园内有房。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丰富的园林形态,创造独特、舒适的校园人居环境。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生态景观带,第二层次是各功能区块之间的绿地,第三层次是各组团之间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
园的设计与建设,也反映了浙江大学海纳百川的气度,其风格有中国江南园林、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有自然粗犷的,也有精雕细啄的;有以植物景观为主的园、以水景为主的园,也有人工景观的园和文化景观的园。建筑、连廊、道路、水面、小品、雕塑、植物、花草、石块、飞禽、走兽、游鱼均视为造园之景,其大小、高矮、色彩综合考虑,有机组合,使整个校园随处有景,人行其中,宛如入画。
校园作为学生认知自然的教学基地,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上强调多样性(有上千种),将观赏性与教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常绿、四季分明,通过植物色彩、气息、形态和鸟类动物的季相变化,加上人在其中的活动,构成校园内四季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情趣,避免了在传统校园布局中仅仅将景观、绿化作为观赏对象的状况。
4、生态化
新校园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利用原有水系,巧妙构思,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规划中借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描绘的“曲水流觞”意境组织起一条中央生态带,贯穿南北整个校园,建筑则沿生态带东西两侧布置,南北布局、错落有致。从而使水的浪漫气息自由穿行于理性校园建筑之间。
重视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新校园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与基地生态相融,局部保留原有生态地貌,如河流、树等。同时利用施工开挖土堆土造山、人工造林,建设若干片森林,做到植物种类多样,密林与疏林相结合,乔木、灌木、草坪相间,以改善小气候,为飞禽走兽营造栖身场所。充分体现出科技与人文、人工与自然的交流、融合和共生,使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建筑中多有通透之处,强调自然通风,季风穿堂而过,给人带来凉爽,带来自然的气息,也带来健康。建筑的朝向、间距保证每幢建筑都有充足的阳光。
校园内水体的洁净方式以生物净化与物理净化为主,尽量避免化学净化。种植水下植物,最大水深达到2米,使之具有自净功能。森林沼泽地的营造、河道驳岸留缝干砌,为鸟类、鱼、虾、螺蛳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水系深可任鱼类遨游,浅可随飞禽觅食,湖面平直如镜,建筑与植物倒影其中,河流曲折似练,鱼虾与贝类适得其居。
三、规划设计管理
新校区规划方案设计的组织工作中,有两项属于全国首创: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和网上方案竞赛。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要求设计师把精力、时间集中在总平面图的规划设计理念与表现上,而不必考虑传统规划方案设计所要求的诸如建筑平、立、剖等细部,这样也为网上招标降低了操作难度。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质量,达到了目的。在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组织管理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1)与《建筑学报》联合举办概念性规划方案竞赛,既是一个工程项目设计竞赛,又作为一次对高校新校园规划设计的学术探讨。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网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竞赛方案,总共收到国内外方案76个,具有较普遍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3)聘请国内建筑师学会的院士、设计大师组成方案评审委员会,既把关审查是否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校园的水准,又为一流校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出谋划策,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使我们得到了一个一流的校园总体规划方案。
(4)建筑组团设计聘请名家大师,采取直接委托的方式,精雕细啄。
(5)采取首席建筑师讨论制度,根据设计进度,针对不同阶段的内容,召开各组团首席建筑师讨论会,探讨设计理念,座谈建筑风格,确定设计标准,协调设计进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由争论,服从全局。
(6)尊重建筑师的创作思想,给予较大的自由空间,较好地实现了各个建筑师的设计意图。
(7)建筑物使用功能由校内各使用单位在建筑方案平面图上逐层逐个房间确定使用功能及工艺要求,并签字盖章。